太鋼八十年

征文作品
首頁 >> 征文作品 >> 文章正文
爺爺、父親、我――祖孫三代太鋼人的故事
來源: 公司工會 作者: 李建國 時間: 2014-08-01
今年,我37歲,父親64歲,爺爺91歲,我們的太鋼也迎來了80歲華誕。回顧這八十年追夢歷程,凝結(jié)著幾代太鋼人的勤勞與汗水、光榮與夢想。在這歡慶的日子里,我想給大家講述我們家三代太鋼人的故事。
爺爺?shù)墓适?/strong>
“爺爺常說:在新中國,自己躺著也比舊社會站得高!”
我的爺爺1923年出生在山西忻州一個貧苦的家庭里,他在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。為了生存,他給地主家放羊,學過搟氈子,還修鐵路賣苦力。舊社會的黑暗和家庭的變故使爺爺飽嘗人間的苦難和辛酸,這也成了他日后為新中國拼命工作的動力。
1946年,爺爺只身來到西北煉鋼廠(太鋼的前身)西山采礦所當了采礦工。他清楚地記得,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,解放軍打開閻錫山的糧庫,組織工人們搬運糧食。收工時,軍代表對大伙說:“工人老大哥們,辛苦了,回家時每人背上一袋小米吧。”爺爺拎著三斤金燦燦的小米子跑回家中,激動地對奶奶說:“這小米子是共產(chǎn)黨發(fā)給咱的,從今兒起咱就是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下的工人了!”奶奶高興地流下幸福的眼淚。
太原解放后,太鋼回到了人民的手中,工人階級從此當家作主,爺爺把滿腔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(shè)中。由于沒有上過學,爺爺報名參加了掃盲班,努力學習文化知識,鉆研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。
1952年,在太鋼工作的蘇聯(lián)專家提出爆破清除煉鋼爐內(nèi)的鋼渣結(jié)塊,剛從掃盲班結(jié)業(yè)的爺爺被選入爆破組。第一次上陣,爺爺抱著炸藥包爬進爐內(nèi),從容地點著導火索后又從風口爬了出來。爺爺干工作愛動腦筋,“膽大、心細、講科學”成為他的工作特點。
這一年,他當上了爆破組組長,并被評為廠勞模。后來,上鋼、重鋼、天津鋼鐵廠等鋼鐵廠都來請他幫助實施爐渣爆破,并大獲成功。1954年,已成為全國冶金行業(yè)“爆破能手”的爺爺被評為山西省勞模。1955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爺爺從班組長、工段長、車間支部書記一直做到加工廠副廠長。榮譽滿身的他成了冶金部掛了號的勞模。然而,1964年風云突變,運動來了,在“四清”運動中,爺爺被“莫須有”的罪名打倒,“文革”中又被戴上“黑勞模”帽子,關(guān)進牛棚,住進“學習班”。但是他的精神始終沒有倒下,活照樣干,事照樣管,因為他明白“新中國是人民的天下,工人階級是主人翁,企業(yè)的事就是自己的事。”
后來,爺爺治理渣山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,是聯(lián)合國全球“500佳”金質(zhì)獎章的獲得者,新中國走上世界舞臺的第一位勞模,他的精神現(xiàn)在也成為我們太鋼的企業(yè)精神。
雖然有那么多的榮譽,但爺爺始終很淡定,他覺得“這一生只做了三件自己滿意的事”:上世紀50年代,成為全國工業(yè)爐渣爆破能手;80年代,沒花國家一分錢,搬掉了太鋼沉睡半個世紀的渣山;90年代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,在“關(guān)心下一代”上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爺爺是名副其實的“老太鋼”,因為他在太鋼干了一輩子的工人,他的幸福觀里包含著奉獻、善良、寬容和感恩。
父親的故事
“每當回憶起以往的歲月,父親總覺著太鋼這個大家庭實在是給了他許多許多……”
我的父親與共和國是同齡人,他出生時爺爺正在太鋼靈石采礦所工作,父親兄弟姐妹五個,他是家中的老大,上中學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,學校停課,他和同學們參加了紅衛(wèi)兵大串聯(lián),一起到北京天安門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。
1969年底,太鋼統(tǒng)一招工時,父親被分配到東山礦,成為一名潛孔機司機。他勤奮老實,任勞任怨,上班一年多就當上了1號機機長,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干一番事業(yè)的時候,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時間回到四十年前四月的一天,那天中午,有人在實施爆破作業(yè)時炸藥量計算錯誤,發(fā)生事故,滾落下來的山石砸住父親腿部,傷勢嚴重,生命垂危。太鋼醫(yī)院的20多名醫(yī)護人員經(jīng)過24小時全力搶救,硬是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,命是保住了,但他深度昏迷,不省人事,那時母親已懷上姐姐七個多月了,每天都要挺著大肚到醫(yī)院看望父親,默默地為丈夫祈禱!為了刺激他的神經(jīng),大夫堅持每天給父親頭部做中醫(yī)針灸,一邊做治療,一邊還叫著父親的名字,奇跡真的發(fā)生了!昏迷58天的父親終于蘇醒了,而且,慢慢地恢復了記憶。雖然,父親大難不死,但腿部還是留下了殘疾。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后,單位照顧他工傷,安排他管理通勤車,后來還燒過鍋爐,但不管干什么他都毫無怨言,樂觀的面對一切,他用一顆樸實的心記著自己也是太鋼的一份子。
2002年4月8日,父親光榮退休,那天單位勞資科的通知他回家時,他卻說:三十三年都堅持下來了,不著急,還是讓我當好這最后一班崗吧!
我不知該用什么華麗的詞匯來形容我平凡的父親,從最質(zhì)樸的角度來看,這或許是他們那代人所特有的一種品質(zhì)吧!
我的故事
“我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溫暖,更為有這樣的爺爺而驕傲,也為自己是太鋼的一員而自豪!”
我是一個70后,出生在太鋼,成長在太鋼。 1983年,爺爺開始治理渣山時,我剛上小學。在學校,我經(jīng)常因為爺爺而被人關(guān)注,周圍的人可能叫不出我的名字,但大家都知道,我是誰的孫子。我是在爺爺?shù)墓猸h(huán)下長大的,更是在爺爺?shù)慕逃绊懴麻L大的。爺爺經(jīng)常講,成功要靠勞動,只有為國家、為社會、為企業(yè)奉獻的人,才是值得尊敬的人。你們上學要努力學習,上班把工作干好,這才是最好的孝順。這無形的鞭策,使我深深感到:勞動是最大的快樂,“靠認真做事吃飯,以誠實勞動立身”,這就是爺爺給我們最大的財富。
1993年,我參軍入伍,光榮地成為一名武警戰(zhàn)士,在部隊,我入了黨、立了功,三年的軍旅生涯讓我成熟了許多,退伍后,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太鋼,因為我是光榮的太鋼兒女,這里有我的根!
“我現(xiàn)在也是太鋼的一員,妻子也在太鋼工作,是受人羨慕的太鋼‘雙職工’家庭。也許在自己的崗位上,我們沒有爺爺那樣驚人的壯舉和成就,但我還是會以爺爺為榜樣,發(fā)奮努力工作,成為一個自信而有作為的太鋼人”。
祖孫三代人,就是這樣延續(xù)著太鋼人的情懷和夢想,傳承著太鋼的精神和未來。80年過去了,如今的太鋼,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為全球最大、工藝技術(shù)裝備水平最高、品種規(guī)格最全的不銹鋼企業(yè),在太鋼建廠8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,我們?nèi)抑孕淖T柑摰拿魈旄篮茫?br />